广西最早于2002年开展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20多年来,广西科技特派员队伍从无到有,从小队伍发展为大规模团队,从个别市县有科技特派员到科技特派员覆盖全区。2021年起,广西脱贫攻坚贫困村科技特派员调整为乡村科技特派员,全区科技特派员队伍由2020年的2936人扩大到2021年的5012人,今年将继续选派5000人以上。2021年,全区科技特派员累计开展下乡服务18.2万天次,累计服务10648个村、社区的种养基地、农户点,开展科技培训39.9万人次。
近年来,继“十三五”提出的脱贫攻坚战略目标后,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多项支持、促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法规,乡村振兴已然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之一。乡村振兴必然需要农业农村现代化,习总书记曾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而科技特派员制度(简称“科特派”制度,下同)坚持以“三农”为服务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人才为主体、科技成果为纽带的工作准则完全符合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科特派”制度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开发、技术推广等任务形式为我国乡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2月,相关部门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更是要求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行特技特派员制度,可见其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1、行政职能与公益性相结合。“科特派”制度作为我国经济转型期一项乡村振兴服务工作的重要探索实践,其成员受雇于政府,在进行技术指导、培训、信息传播等公益性服务的同时,仍保有部分行政职能,具体体现在为政府提供决策建议、执行政府下达的推广任务、协助有关部门建立基层组织等工作上。
2.科农合作机制基本以长效合作为主。在实践过程中,科技特派员并非仅以推广指导的形式参与科农合作,而是可以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多种形式与当地群众、农业企业形成风险、收益统一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可调动科技特派员的行动积极性,另一方面则给予农民尝试新技术的信心,从而保证双方的长期合作。
1、科技特派员单一的知识体系已难以应付愈发复杂的乡村建设需求。乡村种养业结构随政策与技术发展不断优化调整,经营范围也越发扩大,产业技术不再局限于产能效率的提高,还包括产后的运营销售等环节,对科技的需求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部分地区仍采取单领域派员甚至单人派员的特派工作形式,其所带来的单一学科体系已然难以适应乡村种养业的多元化发展。
2、科技特派员工作任务不明确,服务内容界定较为模糊。部分在岗科技特派员日常工作与其他行政人员分工相似,过度承担与科技扶贫无关的任务安排,并且在某些派员任务中仅指定了服务对象,但具体服务内容、服务目标仍为明确,工作实效难以得到保证。
南宫国际建议
1、加大智库建设力度。当地有关部门应重点联合高校等外部机构拓展智库的多元性,所涉及专业将不仅限于农业生产,还可涵盖文艺、经营、生态乃至法律等更多领域,必要时可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针对当地科技人才进行核查留档,最大化社会参与力量,从而在智库领域完备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各领域人才交流、相互启发,为乡村提供更为全面的智力支撑。
2、加强部门联动,定期规划科技特派员工作任务。有关部门应定期根据地区反馈的科技发展进度召开工作会议,除明确人员名单、服务对象外,还需采用具体、量化地方式制定工作任务,从而明确经费投入与组织保障,确保“科特派”工作顺利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