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宫国际



      1. 一 、政策背景  


             随着《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多项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乡村振兴提升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之一 。而党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已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始终处于我国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为进一步稳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3月22日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支持在建设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与管护时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


             参与以工代赈的脱贫人员获得必要收入及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可掌握有关劳动技能 、拓宽就业渠道,而以工代赈项目所建成的一批基础设施则对当地的发展发挥长期作用 ,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但因以工代赈和脱贫人口的复杂性,其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结合近几年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几点关于项目的思考,仅供交流参考 。


        二、主要特点  


        (一)脱贫人口就业的主要特点


        1、就业稳定性低。脱贫人口就业后缺乏薪资 、社会保障等有力支撑,且存在部分人口因多次就业未果致其就业意愿低的情况,就业稳定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


        2、劳动力劳动技能欠缺。当今市场竞争激烈,脱贫人口技能劳动者比例偏低、就业空间狭窄。


        (二)乡村振兴中以工代赈项目的主要特点


        1、取就地就近原则,优先吸纳当地劳动力资源。一方面提高了当地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水平 ,激发其劳动致富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解决了因疫情无法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窘境。


        2、技术门槛低 。以工代赈有关项目基本为修建劳务投入为主的基础公益工程 ,对一般劳务能力需求量大,更适合广大受赈者的劳动技能水平。



         以工代赈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鉴于脱贫人口就业及以工代赈涉农项目的特点,以工代赈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与解决思路,具体如下:


        1、脱贫人口参与积极性不高。现今仍存在部分具有劳动能力却闲赋在家的脱贫人口不愿参与劳动创收 ,一方面是由于其心理对补助存在依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劳动技能水平不足缺乏务工信心 。


        2 、短期效益明显 ,但后续返贫预警、基于基础设施的产业发展管护力度仍旧不足。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同时对相关产业的运营有所欠缺 ,脱贫人口仅依靠以工代赈所获取的收入尚不稳定 ,其在遭遇意外情况后极易返贫。






          南宫国际观点  


        01加大再就业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脱贫观 、就业观。


            建议有关地区加大再就业宣传力度,为脱贫人员树立正确的脱贫观、就业观;此外,在项目实施前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脱贫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并设置奖励机制鼓励脱贫人员积极参与。


        02构建动态返贫监测机制,着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建议加强各部门、第三方平台的数据共享 ,借助现有数据科学技术 ,构建以工代赈项目有关的动态返贫监测机制,及时针对易返贫人口优先吸纳、落实帮扶;同时可适度倾斜资源,结合涉农项目着力推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1. XML地图